• 返回云南中医药大学首页
  • 站内检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馆内动态  >>  本馆新闻
  • 点击数:
  • 字体
  • 分享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中医人类学(西学)国际论坛、第六届中医药国际化与世界传统医学研讨会”顺利召开

  9月14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中医人类学(西学)国际论坛、第六届中医药国际化与世界传统医学研讨会”在昆明市南亚风情园豪生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如何进一步推动人类学与汉学视角下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进行深入研讨。

  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为会议开幕式致辞。他从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研究与拓展等方面回顾了取得的成绩,希望大家进一步深化中医学与人类学的学科融合,开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增进价值认同,让中医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

  

  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祁苑红主持会议。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常傲冰宣读了增补会员名单。

  大会的4场主旨报告内容丰富,引人深思。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朱勉生做了题为“从巴黎高等医学教育和中医文化传播看医学人类学对医学——文化整合的意义”的报告。她以法国推动中医教育与文化传播的实践为基础,从中医在法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的融入、回应法国学界对中医的“五大质疑”、国际合作与临床研究、文化推广与国际认同4个方面探讨了医学人类学在跨文化医学整合中的重要作用。

  

  西班牙莫纳出版社执行社长、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敏康做了题为“论中医药在西班牙语国家的传播:——中医药书籍翻译与本土出版”的报告。他从历史背景:西班牙传教士是中医西传的鼻祖、中医在欧洲与西班牙的发展现状、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的中医传播、中医典籍的西语翻译与出版等4个方面阐述当前中医在西班牙语国家的传播仍处于以针灸为主、教育合作与出版推动为辅的初级阶段。他指出未来需在术语标准化、法规突破、科研合作与本土出版等方面持续努力,真正实现中医的深度国际化,推动中医在国际健康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法国利玛窦研究院、欧洲针灸学校总秘书长罗姹(Elizabeth Rochat)做了题为“欧洲针灸学校的起源及其创始人让·沙茨博士和顾从义的学术成果”的报告。她回顾了欧洲针灸学院(EEA)成立55年来的历史、理念与贡献,重点突出其以经典文本为核心的中医传播与教育模式。EEA代表了以文化深读与经典翻译为核心的中医国际化路径,其贡献不仅在于传播针灸技术,更在于推动西方对中医哲学与文化深层的理解,为中医与西医的平等对话奠定基础。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赖立里做了题为“多重身体:从本体论到生生论”的报告。她通过解构西方医学的“单一身体观”,阐发中医的“气化身体”“关系本体”和“生生哲学”,主张中医是一种在关系中生成、在过程中调适的生命艺术,其价值不在于逼近“真实”,而在于激活“生”的潜力,为未来医学提供了一种超越本体论的发展路径。

  

  9月14日下午的分论坛专家报告中,专家们围绕人类学与汉学视角下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20位专家分享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第一分论坛中,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祁苑红研究员首先做了题为“中医药赋能云南亚高原康养路径探寻”的报告,为大家介绍了云南亚高原康养得天独厚的优势及中医药介入云南亚高原康养的现状与展望。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严暄暄做了题为“中医如何‘跨文化’传播:以马万里《中医基础理论》英文教材为样本”的报告,她为我们揭示了中医跨文化传播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知识重构、能力竞逐和文化适应的过程。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蒋辰雪做了题为“博物学视角下《本草纲目》的译介与中西知识迁移”的报告,生动展示了跨文化知识传播的本质不是“直译”,而是“重写”与“重构”。深刻揭示了知识在跨越文化边界时,如何被目标文化的知识体系、权力结构和需求所塑造的过程。辽宁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桂婷做了题为“《黄帝内经》威斯译本的诞生”的报告,该研究通过细致的档案工作,还原了威斯译本作为第一个《黄帝内经》英译本的诞生历程。这个译本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医学史、汉学与个人命运交织下的历史必然,它为后世所有的英译和研究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段忠玉做了题为“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傣医术语翻译”的报告,她指出傣医术语翻译的困境,必须通过构建一个多元行动者协同合作的“网络”来破解,而非依赖译者个人的语言能力。昆明华澜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裴逸风工程师做了题为“杜赫德 (Jean-Baptiste DU HALDE) 对18世纪法国和欧洲的中医药知识的贡献”的报告,他认为杜赫德的贡献是开创性、系统性和策略性的。他通过《中华帝国全志》为欧洲建构了一个清晰可辨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他的工作不仅满足了启蒙时代欧洲对东方知识的渴求,更深刻塑造了18世纪乃至以后欧洲对中医的基本理解和想象。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银泉做了题为“中西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医西传与欧洲汉学”的报告,他认为中医西传是文明互鉴的典范过程,这不仅是知识的单向流动,更是中西两种知识体系、哲学观念和文明成果的相遇、对话、碰撞与融合。云南中医药大学讲师严瑶做了题为“西班牙针灸诊所的运营模式与挑战研究”的报告,该研究清晰揭示了中医在海外“落地生根”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境:它不再仅是理论翻译问题,更是涉及政策监管、医疗体系整合、文化适应和教育标准化的复杂系统工程。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传统中医药学名誉教授韩鹏做了题为“经络的起源在胚胎学方面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的报告,该研究提出了一个核心假说:经络系统并非一个虚拟的功能性网络,而是在人体胚胎发育早期形成的、具有特定解剖学与生理学基础的原始结构性网络。其本质可能是“人体结构的胚胎期‘框架’或‘模式’在成体内的保留和功能化”。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韩汉白做了题为“头衔与合法性: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医‘医生’称谓争议的人类学研究”的报告,他指出,安大略省的“医生”称谓争议,其本质是两种医学宇宙观(cosmology)和知识体系对于权威、合法性和文化身份的争夺。

  在第二分论坛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云南省中医医院挂职副院长秦培洁做了题为“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看民间中医药的传承发展”的报告,其报告的核心问题是民间中医药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三重危机:传承危机、法律危机、认同危机。民间中医药的保护是一项关乎国家文化安全、生物资源主权和基层医疗服务的战略性工作。它不能再依赖单一、滞后的政策,而必须通过立法确权、数据库建设、科技赋能、国际规则主导的组合拳,构建一个“法律-行政-技术”三位一体的系统性保护网络。云南中医药大学研究员赵晓荣做了题为“记忆-实践-复兴:茶疗的中医人类学透视”的报告,该研究成功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工具,对茶疗这一传统实践进行了深描,揭示了其作为文化仪式、社会黏合剂和医学实践的多重面相。它不仅论证了茶疗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更阐释了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智慧结晶的深层价值。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静做了题为“中医与书法的思考”的报告,她指出中医与书法并非两个独立的学科,而是同源于中华文明母体、共享同一套哲学思维和美学追求的“孪生艺术”。云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肖丽萍做了题为“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腊味爱法译本《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的中西医学对话与哲学融通”的报告,该研究通过腊味爱的个案深刻揭示,最高水平的翻译是认识论层面的对话与重构。云南中医药大学副研究馆员韩艳丽做了题为“彝族传统医药的传承创新研究”的报告,阐述了彝族医药是中华民族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其发展正处于从“传统传承”向“现代创新”转型的关键十字路口。昆明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吉牛乌各做了题为“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医疗体系的信任基础:以凉山诺苏地区为例”的报告,该研究通过“信任基础”这一精巧的理论透镜,深刻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选择的复杂性。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助教李翔做了题为“傣医药文化特征与数字化传承的创新策略”的报告,傣医药的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的革命。其成功关键在于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知识“电子化”,还必须深度理解其文化内核。文山郑保骨伤科医院院长郑玉华做了题为“云南省级非遗‘郑氏黄帝九针医术’的传承与文化传播”的报告,“郑氏黄帝九针”项目提供了一个极为成功的非遗活态传承范式,以“传播内经思想,让中医走向世界”为目标,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担当。德国慕尼黑大学讲师、德国《中医》杂志主编、国际中医药学会副主席Ute Engelhardt做了题为“国际中医药学会(SMS﹚在德国的发展”的报告,其学术重点在于它如何作为一个行动者,通过构建学术平台、推动科学研究、影响政策法规,成功地将中医药从一个“外来”的补充疗法,提升为德国医疗保健体系中一个受到重视的学术与实践领域。

  分论坛的报告涵盖了地方医药的国际化、海外医药的本土化、传统医药与现代信息、传统医药的保护与传承、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与传统医药的创新发展和虚拟现实等领域,内容广博,影响深邃。本次研讨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在全球医疗领域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有效推动了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发展。

  9月14日下午,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呈贡校区同步举行大会的研究生分论坛。在这个为各地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提供的国际舞台上,16位青年学子在论坛上汇报交流,展开思想碰撞。

  此次大会的召开,共同研讨了中医药向世界传播的新方向、新路径、新方式、新手段,旨在以信息工具搭载中医古老智慧,辐射全球,赋能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云南中医药大学将继续依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构建的平台,建设中医人类学学科,共同致力于中医药的海外传播,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